素可泰 (素可泰王朝灭亡的原因)
无
oGoGe2022-06-26 07:37:05美文阅读767
泰国人口来源?泰国最早的文明遗址是东北部乌隆府的班清-班菩文明遗址。时间从公元前3600年到公元2、3世纪。目前对这个遗址的主人族裔还不能确定。在泰国南部素叻他尼府一带,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先后有谌离国、夫甘都卢国(汉朝时)、三佛齐(隋唐北宋时)等国在此统治。从汉朝到南北朝,湄南河下游的素攀府一带是孟族人建立的金邻国。金邻国随后被堕罗钵底国取代,《大唐西域记》也提到了堕罗钵底。唐代
泰国人口来源?

泰国最早的文明遗址是东北部乌隆府的班清-班菩文明遗址。时间从公元前3600年到公元2、3世纪。目前对这个遗址的主人族裔还不能确定。在泰国南部素叻他尼府一带,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先后有谌离国、夫甘都卢国(汉朝时)、三佛齐(隋唐北宋时)等国在此统治。从汉朝到南北朝,湄南河下游的素攀府一带是孟族人建立的金邻国。金邻国随后被堕罗钵底国取代,《大唐西域记》也提到了堕罗钵底。唐代的史学家杜佑的《通典》记载更为详细:投和国,随时闻焉。在南海大洲中,真腊之南。自广州西南行,百日至其国。王姓投和罗,名逋邪乞遥,理数城,覆屋以瓦,并为阁而居,屋壁皆以彩画 之。城内皆王宫室,城外人居可万余家,王宿卫之士百余人。每临朝,则衣朝霞,冠金冠,耳挂金环,颈挂金涎衣,足履宝装皮履。官属有朝请将军,总知国政;又参军、功曹、主簿、城局、金威将军、赞理、赞府等官,分理文武。又有长州及郡县,州有参军,郡有军威将军,县有城局。其为长官,初至,各选官僚助理政事刑法。盗贼重者死,轻者穿耳及鼻,并钻鬓。私铸银钱者截腕。国无赋税,俱随意供奉,无多少之限。多以农商为业。国人乘象及马,一国之中,马不过千匹,又无鞍辔,唯以绳穿颊为之节制。音乐则吹蠡击鼓,死丧则祠祀哭泣,又焚尸以罂盛之沉于水中。若父母之丧,则截发为孝。其国市六所,贸易皆用银钱,小如榆叶。有佛道,有学校,文字与中夏不同。讯其耆老云,王无姓,名齐杖摩,其屋以草覆之。王所坐塔圆似佛塔,以金饰之,门皆东开,坐亦向东。大唐贞观,遣使奉表,以金函盛之,又献金榼、金锁、宝带、犀象、海物等数十品。由于国王有姓氏、国家有文字,而泰族19世纪才确定姓氏、13世纪泰文才出现。由此,段立生教授认为,堕罗钵底绝不是泰族国家。以上是孟族的介绍。简单来说,他们的语言和高棉人、佤族人比较接近,是泰族和缅族之前中南半岛泰缅两地的主要族。从目前孟族人大多讲泰、缅语的情况看,他们很可能和西欧的凯尔特人一样,几百年间并不是灭绝,仅仅是语言被排挤,而人口和文化,与泰、缅民族相融合了。现今的泰国人口更多分布在湄南河中下游;而在上述记述中,我们可以发现马来半岛的国家数量较多。究其原因,是在中世纪航海技术进一步发展以前,海船更多是沿岸行驶的,速度也很慢。《汉书》记载汉朝使臣下南洋,路线大概如此:汉朝使节从中国广西的海港徐闻及海南岛的合浦乘船出发,船行5个月,到都元国,当在越南境内;又行4个月,有邑卢没国,大概在柬埔寨境内;又船行20余日,到达谌离国,在马来半岛东岸,泰国境内;然后弃船登陆,步行10余日,到夫甘都卢国,即马来半岛西岸,泰国境内;又从夫甘都卢国下船,船行2个月,到印度的黄支国。而唐代《通典》记载,从交州(今天越南北部)到泰国南部的盘盘国只需要40天,比原来节省了2/3以上的时间。先唐时期东南亚海运不发达如此,狭长的马来半岛才是印度洋与太平洋的通衢,也难怪中国历史记载的泰国地区的古国大半是在马来半岛。只有唐宋以来海运逐渐进步,才让位于马六甲。宋元时期,马来半岛是三佛齐王国(647-1470)的属地。泰国取得马来半岛北部,是大城王朝时代(1350-1767)的事情了。所以谌离国、夫甘都卢国的居民,其后代应当主要是分属南部泰族和马来族了。接下来我们来看泰族最早建立政权的北部。泰国文献《南奔地方志》指出,南奔城是767年建成的。第二年当地贵族从湄南河中游华富里邀请一位占族(越南少数民族之一,由南亚语系和南岛语系族融合而来,说南岛语系语言,海南的回辉人是他们后代之一)女王登基。这个国家在中国文献中被称为“女王国”。9世纪的唐朝历史学家樊绰,在记述南诏历史的《蛮书》中,记述了南诏和女王国之间的战争:“被女王药箭射之,十不存一,蛮贼(南诏军队)乃回。”11世纪时南奔城曾发生大瘟疫,当地居民逃至缅甸由孟族统治的勃固地区,多年以后才返回。可见女王国和其他孟族国家联系更紧密一些。现在考古也发现女王国使用的是孟文字母。傣族史书《泐史》指出,12世纪泰北就已经有了兰那泰国家。13世纪时,西双版纳地区景昽金殿国将公主下嫁给同为傣族的孟莱王。孟莱王当时的首都是与西双版纳隔河相望的缅北清线城。他不断向南方扩张,最终在1292年灭掉了南奔的女王国。同年元朝灭掉景昽金殿国,设置了车里军民总管府。迫于元朝压力,孟莱王在清迈另立新都。1289年女王国曾派遣使者向元朝求救,现在已经城头变换大王旗了,元朝也就承认孟莱王的王国(中国元明史书称为“八百媳妇国”)为藩属国。缅族人的王国在嘉靖年间灭掉了“八百媳妇国”,此后直到1773年郑信大帝收复清迈,这之间二百年清迈一带都是缅甸属地。终于要进入可以一脉相承的环节了,这对于习惯了把历史就当一条线的孩子们,也算好消息吧。祖籍难府、有一点高棉血统的室利·膺它沙罗铁,从一个高棉人手中夺下了素可泰城。在他的儿子兰甘亨国王的时代,素可泰王朝更加强大,有兰甘亨石碑传世。元朝航海家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这样写到:(暹人)俗尚侵掠。每他国乱,辄驾百十艘以沙糊满载,舍生而往,务在必取。近年以七十余艘来侵单马锡(今天的新加坡),攻打城池,一月不下。本处闭关而守,不敢与争。遇爪哇使臣经过,暹人闻之乃遁,遂掠昔里而归。但泰族并不能被简单当做摧毁古代高棉文明的野蛮人。元朝地理学家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当中这样说:(真腊的高棉人)不事蚕桑,妇人亦不晓针线缝补之事,仅能织木棉而已……近年暹人来居,却以蚕桑为业。桑种蚕种,皆自暹中来。亦无麻苧,唯有络麻。暹人却以丝自织皂绫衣著,暹妇却能缝补。土人打布破损,皆倩其补之。素可泰王朝开始,泰国对贵族有“昭”的称号。考虑到南诏国的“诏”,也是当地语言中对贵族、国王的称呼,我们不能不认为泰族和云南古代的族有一些渊源。素可泰王朝在孟文字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今天的小泰字母和标准泰文字母。1349-1350年,下游华富里和素攀两地的王国合并为罗斛王国,定都大城(也叫阿瑜陀耶,是梵语“不可战胜”的意思),并使素可泰王朝俯首称臣。由此,大城王朝建立。1419年,素可泰王朝最终灭亡。1431年,大城王朝占领真腊首都吴哥,迫使高棉人迁都金边。从晚明开始,中国移民就一直前往当时地广人稀(民国历史学家李长博在《华侨》中估计,康熙年间泰国只有六百万人口)的泰国,在隆庆、康熙年间出现两次高潮。1767-1782年,华人大臣郑信自立为王,驱逐了缅甸侵略者并统一各地割据势力。随后被他的女婿却克里在中杀死。却克里向乾隆皇帝称自己是郑信的儿子郑华,取得北京方面的册封,开创延续到今天的曼谷王朝。闭关锁国并不能阻拦闽粤地区的穷苦百姓出海谋生的生存欲望。欧洲学者估计1820-1850年平均每年有1.5万华人从华南来到泰国,而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中推算1790-1820年平均每年从欧洲来到美国的不足万人。土著以及周边国家移民,包括中国移民
泰国经历过几个封建王朝?

素可泰时期泰国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原名暹逻。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泰国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语中意为“幸福的黎明”,原来只是柬埔寨吴哥王朝下辖的一个城市;后来当地泰族人起义,夺城掠地,在这里创建起泰国的开国王朝。历史记载,素可泰王朝时期的泰国繁荣昌盛,疆域远远超过现版图,尤其是兰甘杏大帝在位时首创泰国文字和暹罗最早的宋加洛陶瓷业,开创了泰国历史的新纪元。 南宋末年,宰相陈宜中兵败走占城,以后又转避暹逻,终老暹地。大城时期元代国势强盛,锐意向外发展,东南亚各国纷纷向元廷朝贡,泰国也不例外。1350年,乌通王在大城府建都,脱离素可泰王国宣布独立,建立阿瑜陀耶王国,不久吞并素可泰王国,被中国明朝封为暹罗国王。1767年,缅甸军队攻陷大城,阿瑜陀耶王国灭亡。 大城时代历417年,共有33位君主。明永乐元年,成祖又赠暹逻王金银大印,暹逻王也遣使谢恩。郑和南下时留暹逻者甚多。明初,中国的海外活动是非常频繁的。明成祖为宣扬国威,曾派郑和率领舰队,南巡七次,走的是西洋航线。暹逻位于越南至马来西亚的海程之中,为必经之地。当时,东南亚各地已有华人商贾,居处其间。随郑和南下的马欢,著有《瀛涯暹胜览》一书,其中记述暹逻的情形道:"国周千里,外山崎岖,内地潮湿。土瘠少堪耕种,气候不正,或寒或热。其王居之屋,颇华丽整洁。民庶房地造如楼,一不通板,却用槟榔木劈开如竹片楼,密摆用藤扎缚甚牢固。上铺藤簟竹席,竹卧食息皆在其上。王者之扮,用白布缠头,上不穿衣,下围丝嵌手巾,迦以锦绮压腰。出入骑象或乘轿。一人执金柄伞,茭草叶做,甚好。王崇信释教。国人为僧为尼姑者甚多。僧尼服与中国颇同。亦住庵观,持斋受戒。其俗凡事皆是妇人主掌。其国王及下民,若有谋议轻重买卖一应巨细之事,皆决于妻。从16世纪起,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大城的君主从一开始就接受了高棉文化的影响。他们不再是素可泰王朝时父亲般慈善、平易近人的君主,而是专制帝王,并采用神王的头衔。在这个时期的早期,大城的统治向邻近的泰公国扩张,并与其邻国发生冲突。17世纪时,暹罗开始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和商业关系。1767年,缅甸入侵成功攻陷了大城。尽管缅甸人取得了胜利,但是他们对暹罗的统治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年轻的郑信将军和他的随从突破了缅甸人的重围,逃到了尖竹汶。大城沦陷七个月后,他和他的军队乘船返回到都城,赶走了缅甸驻军,收复了大城。吞武里时期阿瑜陀耶王国灭亡后郑信重建王国,将首都南迁至吞武里。 郑信将军决定将都城从大城迁移到靠近海的地点,这样有利于对外贸易,保证武器的采购,并且万一缅甸重新进犯,便于防守和撤退。他在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了新都城。郑信的统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城沦陷后缺少中央权威导致王朝迅速瓦解,郑信统一各府的统治覆灭了。曼谷时期郑信死后,查库里将军成为查库里王朝的第一世国王,即拉玛一世,从1782年统治到1809年。他即位的第一项举措就是将王室都城从吞武里迁到河对岸的曼谷,并建造了大王宫。拉玛二世(1809-1824)继续修建工作。拉玛三世国王(1824-1851)重新开始了同西方国家的联系,并发展同中国的贸易。“国王与我”中的拉玛四世国王(1851-1868)与欧洲国家缔结条约,避免沦为殖民地,并建立了现代泰国。在他统治期间,开展了许多社会和经济改革。19世纪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经验进行社会改革。1896年,英、法达成利益妥协,间接使得暹罗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国王(1869-1910)继承父亲进行改革,废除奴隶制,改进公共福利和行政制度。拉玛六世国王(1910-1925)推行义务教育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拉玛七世国王(1925-1935)统治期间,泰国从君主专制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1932年6月,人民党发动,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938年,銮披汶执政,泰国国王于1933年退位,由他的侄子阿南塔·玛希敦国王继位拉玛八世(1935-1946)。1939年6月由暹罗更名为泰国,意为“自由之地”。1939年起实现民主政治制度。1946年6月9日拉玛八世在王宫不幸遭击身亡,而王弟年仅19岁的普密蓬继承王兄王位,成为拉玛九世。也就是现任国王。第二次世界大战暹罗倾向日本,1941年被日本占领,宣布加入轴心国。 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和暹罗签订《日泰攻守同盟条约》。1942年1月25日泰国宣布向英美宣战,日本曾将部份在缅甸和马来亚半岛北部占领地割让给暹罗。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暹罗随即在翌日宣布“暹罗1942年1月25日对英美宣战宣言无效”,暹罗的“宣战无效”宣言被同盟国承认。1949年改名泰国。泰国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历史中,泰国可以引以为自豪的是它是东南亚唯一的一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泰国成为美国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盟国。在东南亚地区,泰国亦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首都曼谷是该区域中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都会区。另外,泰国是东盟始创国之一,亦在东南亚区内事务有积极的参予。
为什么东南亚从未统一过?

那个地方不好统啊,举个例子,就说元朝那么强大,想征服日本都没能办到。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还比较完整,是从亚洲南端延伸出去的区域,包括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国。马来岛就复杂很多了,包括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共有两万多个岛屿,散落在太平洋中。就单说印尼吧,该国有17000多岛屿,从亚洲一直延伸到澳洲家门口,这相当于多少个日本啊!如此复杂分散的地形,让统一难度巨幅提升。就连“统一度”最高的殖民时期,也是由英法美荷西葡等众多强国,组团共同完成的,如果单独行动,谁也无法吃下如此广阔的地域。古代中国长期占据亚洲乃至世界霸主的地位,如果说最有可能完成统一东南亚伟业的,非历代中原王朝莫属。然而古时科技落后,运输手段有限,即使在国内迁移交通,走上几个月也是常有的事,更何况隔着千山万水的东南亚地区。以比较强大的明清为例,西南边陲也止于缅甸、越南一带,而且是以藩属国或是羁縻形式进行松散管理。更何况中原王朝只对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地方感兴趣,东南亚在统治者眼中,不过是孤悬海外的蛮荒之地,根本就瞧不上。乾隆时期,位于印尼的“兰芳国”曾请求纳入大清国版图,还遭到乾隆婉拒。包括现菲律宾海域的苏禄苏丹国,也有过类似遭遇。当时的中华是世界中心,是人人向往的存在,地位相比如今美国要高的多,不是说想来投靠就能靠的上。那么中南半岛是一个整体的地块,为何也没能统一?中原王朝瞧不上,半岛各国自己为什么不合并为一体?归根结底是实力不够。比如希望比较大的缅甸东吁王朝,是该地区的一霸,不过其最高成就也只是在中国西南边境搞点小动作,或是欺负一下暹罗国(泰国)。除了短暂控制过暹罗,再无余力向其他地区渗透。再比如越南,古时长期是中原王朝藩属,只是在上世纪下半叶有了称霸中南半岛的苗头,不过也只是想想而已,其势力范围的极限,也就是干涉下老挝、柬埔寨这样的国家。因此,不要说整个东南亚,就是中南半岛的统一,也从未能实现过。
东南亚只是个地理上的概念,从来不具备统一的基础和历史条件。从地图上看,东南亚可以分为中南半岛和马来诸岛,前者与中国的云南广西接壤,受中华文化影响较深,也在历史中形成了一些国家,例如越南、泰国、缅甸、老挝等等,一些国家甚至就是源于中国移民。后者是世界上最大的岛,由2万多个岛屿组成,莫说古代社会,就是今天的科技条件,也难以实现单一政府有效控制,工业革命前日本连北海道都拿不下,更不说组织纪律性更差的马来人。东南亚从未统一过,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地理条件过于复杂东南亚总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算上穿插其中的海洋,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地形条件如此复杂的国家。即便是在陆地统一的中南半岛,也是困难重重。当地水网纵横,山脉林立,有名有姓的大河就有很多条,例如: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红河等等,形成了许多自然国界,不具备大兵团作战条件,也形成不了强大的国家,时至今日,东南亚国家采购坦克,也还是选择小的、轻的,美国德国坦克牛高马大,四处飞奔,看起来很美,但到了东南亚的水稻田,就是老牛掉井里,有劲使不出。所以从来不是当地的菜。第二:人种文化差异大从长相就能看出,东南亚国家人种差异巨大。中南半岛多为南亚人种,身材中等,肤浅黄,黑发黑睛,鼻梁短小,脸型略宽,绝大多数为双眼皮。马来人种历史上与印度人、西班牙人、澳洲土著长期通婚,血统复杂,大多数人肤较深,受混血影响,头发波浪卷,身形较魁梧,鼻子眼睛较大,嘴唇也比南亚人丰满。人种差异是一方面,文化差异也很大,中南半岛早期受中华文化影响,后又引入了印度文化,例如泰国就笃信佛教。而散落在太平洋上那些岛屿,一会信佛教,一会信伊斯兰教,间歇还信天主教,各种神仙打架,统一也就遥遥无期。第三:对手太强中南半岛曾经出现过统一的政体-高棉王国,巅峰期有钱有势,还整出个吴哥窟帮助后代发展旅游,但很快被从云南跑出去的盲流-泰人给干翻了,建立了暹罗,今时今日泰国古称就源于这,后来又被不知道从哪跑出来的缅人给取代(一说是青藏高原)。旁边的安南也曾有机会,但被镇南关锁住了气运,龙变成了蛇。至于谁干的,我就不说了。第四:自然条件太好网上曾有一道热题:为什么非洲大陆没有出现统一的大帝国,原因之一就是自然条件太好,不需要通过统一来获得生产力。东南亚靠近赤道,自然条件比之非洲毫不逊,比如说泰国可以两年种七季水稻,秒杀中国南方的双季稻,再比如马来诸岛渔业资源丰富,有条小船就能衣食无忧。实在不行,还能上树啃香蕉。人家的语言里,就没有饥寒交迫这个词。有这么好的老天爷,哪里有心思玩政治,国家说白了就是大家让渡权力互帮互助,有吃有喝就没有那么多的社会需求,加之各种宗教鸡汤,大家活得有滋有味,所以历朝历代中南半岛都没有形成强大的统一动机。最后还有一点,不是所有民族都如我们一般热衷统一,自然条件一般的欧洲就是个例子,吵吵嚷嚷上千年,最终还是各过各的,统一有统一的理由,不统一有不统一的道理,就和结婚生娃一样,你愿意结婚是你的选择,不能强迫别人也和你一样。PS:东南亚历史上曾经短暂统一过,始作俑者叫做大日本帝国!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首先是地理位置,山岭沟壑,各地方被自然分割,在古代长时间各地联系并不频繁。其次因地势,气候等原因,农业不发达,以打猎采摘为主,人口较少,经济交换往来等也就少,而且东南亚气温也太不友好了,雨季多雨,旱季高温,造成了东南亚人比较懒散自在的作风,散居于密林中。其次是因经济落后,文化也落后,长期处于有语言无成熟文字的野蛮状态,没有文化认同感。这些也就造成了东南亚不具备统一的条件。